2018年5月27日 星期日

【日本防災見聞】2018年日本砂防學會鳥取大會心得(1) 及工程現地觀摩紀錄

本砂防學會2018年研究發表會在鳥取縣米子市舉辦,今年是第7年參加,意思是再參加40年我就走遍全日本了~~ XD

今年同樣有水保局的同仁自費前往學習 ,另外多了二位暨南大學的夥伴一同參與。


  • 會場及野外現勘地點詳如地圖(連結)




  • 大會議程及公告(連結)







  • 詳細議程及發表題目明細(連結)




  • 歷次研究發表會論文集下載(連結)



也許是今年的地點真的太偏遠了,相較於過去幾年,今年口頭發表論文158篇,海報216篇,明顯較過去減少,也少了過去幾年都有開的全英文國際session。


  • 5/18工程現地觀摩(A路線)



  • 今年也有二條路線可選,我選擇的是砂防設施的A路線(地圖),當地主要的問題來自伯耆富士(大山)這座火山產出的大量土砂,以及日本戰國時代開採鐵礦所遺留下來的礦碴,對中下游所造成的災害。




  • 有關治理相關單位,包含中央及地方,下圖為中央國土交通省所負責的轄區,也是這回現勘的重點。




  • 該地區的治理工程,可遠溯自百年前,參訪的第一站就是1917年完工的金門峽堰堤。該處是利用天然的隘口作為土砂調節的位置,成效良好,經歷百年仍屹立不搖。


  • 更令我驚訝的是現場分送的這張百年前的設計圖,讓人驚嘆日本對於資料保存的用心。



  • 第二站來到一個農場(大山まきばみるくの里)的展望台,往後看就是大山,往前看就可看到整個弓浜半島(即日野川到皆生海岸),只可惜現勘當日天氣不佳,只能隱約看到海岸。

  • 第三站來到中央林野廳鳥取森林管理署2007年完工的「 大山(二の沢)第14号床」的堰堤群,此處的上游有大量的土砂及過去開採鐵礦留下的廢礦碴,若未控制溪床坡度,將可能造成下游重大災情。



  • 第四站來到「二の沢防砂堰堤第3及第4工事」這處工地。首先令人印象深刻的還是在工地的資訊看版,上頭滿滿各式安全提示事項等。










  • 工程主要採用「SB牆工法」,壩體內部填入現地挖掘的土砂和碎石混合水泥做為內部材,而壩體外部分別使用冷間成形鋼材和水泥牆來做為上游側及下遊側外部材。與傳統的混泥土壩相比,SB牆工法由於高度使用現地材,可大幅降低工期(參考)。



  • 在2年前已經廢校的日光小學(現為日光公民館)用完午餐後,即前往今天的最後一站,也是整個日野川水系總合土砂管理計畫的終點--皆生海岸。





  • 土砂管理最麻煩的,是如何在時間及空間、自然及安全間,找到一個平衡點,而多數的情況,這個平衡點往往是動態的,必須一段時間後重新檢視,調整作法。以這個地區為例,上游的防砂工程固然有效地保護了下游的城鎮,但河川輸砂量不足,也造成海岸侵蝕、退縮的問題。




  • 不過,最令我驚豔的還是在「伯耆富士-靈峰大山」這本手冊中這張「大山山系砂防管內圖」,裡頭詳細地紀錄了歷年來這個地區所建置的防砂設施、溪流保全工、床固工等明細及位置,可以完整地看到整體的工程配置,以及雨量計、水位計等監測設施。如果未來能結合資訊化、視覺化呈現,各個防砂設施的完工年份、土砂沖淤現況,將會是流域土砂管理上的重要平台






整體而言,如同大家的印象,日本的工地管理相對是較為嚴謹的。但面對自然災害威脅下,如何在保障安全與環境生態間尋求合適的作法,日本自己都還在摸索的階段。但,肯定的是,日本在對專業的堅持、尊重,以及對歷史資料與文物的重視,都是值得學習的對象。


附錄:工程觀摩書面資料掃描檔下載

https://app.box.com/s/iu0kulklpgkgmyb3eatirn98htiu4hc3





2018年5月15日 星期二

日本砂防學會歷年研究發表會(1972-2018)論文集下載點

本砂防已有百年歷史,每年五月下旬輪流在不同都道府縣舉辦的砂防學會研究發表會,更是日本各產官學研單位年度成果發表的重頭戲!!

今年(2018)是第7次參加,理論上,再參加40次,我就全日本走透透了~~ orz

明天(5/16)開始,第67回砂防學會-鳥取大會即將開始。

由去年開始,大會已不再印紙本論文集,只提供PDF下載。

這裡已整理1972年至今(2018)年,將近50年的論文集電子檔。

其實,如果光是把這近50年來的題目整理過一遍,應該就可以看到近代日本砂防演進的歷程了吧~~

歷年論文集下載:
http://www.jsece.or.jp/event/conf/abstract/index.html

對了,日本砂防學會的官網近期也改版,總算有點設計感了~~ XD
https://jsece.or.jp/




2018年5月13日 星期日

【老照片說故事】強震後的夢魘-九二一地震後山區的二次災害

回我們回顧了1999年九二一大地震造成中部地區屋倒、路崩、橋斷的嚴重災情,但是強震對於山區最大的衝擊往往不在地震的當下,而是影響可能長達數十年的二次災害。

強震往往導致山區大範圍、大規模的崩塌,崩塌下移的土石除可能直接造成人命與財產的損失,鬆散的土石堆積在坡面或野溪內(照片1),一遇到大雨,即可能轉換為土石流,擴大災害範圍。也許是老天爺眷顧,九二一地震後整整22個月,地震重災區幸運地一直未受大型颱風侵襲,但2000年幾場小規模的降雨,便已造成中部地區許多土石流災情。照片2~6為九二一地震隔年2-4月豪雨及6月梅雨期間後引發之土石流災害。

如果崩塌之土石量太大,亦可能阻塞河道形成堰塞湖,一旦堰塞湖潰決,將會對下游居民形成巨大的威脅。照片7為九二一造成的雲林草嶺大崩塌,其崩塌及堆積面積高達528公頃,造成29人死亡,滑動體積1.25億方,如以砂石車搬運其長度可繞地球3圈。照片8為堰塞湖當時的樣貌,地方原期望保留堰塞湖發展觀光,但該處先後遭遇2001年桃芝、納莉颱風侵襲,大量山崩土石堆積造成湖面縮小,2004年七二水災後即完全消失。

除上述可能的情境外,移入河道的巨量土石,亦可能堆高河床,造成河道通水斷面不足導致河水溢淹;亦或是巨量土石移入使水庫庫容減少、濁度上昇,都有可能導致水資源短中長期的嚴重問題。照片9是九二一地震前所拍攝,照片中可看到谷關電廠下游河床高度距吊橋下方至少20m,但在2000年6月梅雨後土石堆積已造成河床高度上昇8m (照片10),2001年桃芝颱風後河床又再上昇10m並沖毀吊橋,而在2004年七二水災後,河床高度已較九二一前上昇30m以上。這樣劇烈的河道及地形變化,也造成谷關電廠下游3公里處的谷關溫泉區在2004年七二水災時蒙受重大災害(照片11)。

想知道每一張照片的地點及背後的故事,請連上歷史影像平台(https://photo.swcb.gov.tw),更歡迎的大家在此平台上分享手邊的歷史災害照片!

照片1 九二一地震造成中橫公路嚴重崩塌中斷,大量土石堆積坡面及進入河道(羅正義提供)


照片2  20002月豪雨造成南投縣仁愛鄉南豐村土石流(謝金德提供)

照片3  20003月豪雨造成南投縣埔里鎮蜈蚣里發生土石流(謝金德提供)

照片4  20005月豪雨造成南投縣埔里鎮珠格里第三公墓及善天寺發生土石流(謝金德提供)

照片5  200063日午後雷陣雨引發雲林縣古坑鄉華山村爆發土石流(水土保持局提供)

照片6  20006月豪雨土石流掩沒穿雲橋阻斷當時通往谷關電廠的聯絡道路(羅正義提供)

照片7 九二一造成的雲林草嶺大崩塌形成堰塞湖(黃國鋒提供)

照片8 草嶺大崩塌形成的堰塞湖最前端及峭壁雄風一景(王冬雅提供)

照片9 九二一地震前谷關電廠下游河床高度距吊橋下方至少20m(羅正義提供)

照片10 20006月梅雨後土石堆積造成河床高度上昇8m(羅正義提供)

照片11 2004年七二水災後,谷關溫泉區河床已高過沿岸許多溫泉旅館造成重大損失(羅正義提供)

2018年5月12日 星期六

您知道台灣最早的防砂壩興建於何時嗎? -台灣的防砂工程歷史


較於日本將1939年興建的防砂壩申請為世界遺產,台灣的防砂壩近年來常被視為洪水猛獸~~ 您知道台灣最早的防砂壩興建於何時嗎? 依據1973年台灣省農林廳山地農牧局的「台灣省防砂壩工程調查報告」所述,1929年日本即開始針對台灣蘭陽溪等五大河川集水區防砂工程勘查,然而因太平洋戰爭爆發,經費無著而未能施工。僅由林務局的前身山林管理所進行小型零星工程的施工。 經統計,於1946年以前施工且1973年調查時尚存的防砂壩尚有29座。 如果有機會再進行調查,若這29座防砂壩還健在的話,其實真的應該值得好好保存紀念的。 又或者,如果1961年水土保持局的前身山地農牧局最早興建的防砂壩,如果歷經50年還健在的話,應該也值得作為文物典藏的。









http://www.toyama-brand.jp/TJN/?tid=104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