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2月27日 星期二

【研究成果】20161227使用QPESUMS雨量資料建立坡地災害熱區警戒模式(陳振宇) (直播錄影)


建立以雨量為基礎之土砂災害警戒模式,其關鍵在於如何選定適當的雨量指標,以及如何建立警戒臨界值(線)。

台灣自2005年起正式採用降雨驅動指標(Rainfall Triggering Index, RTI)設定各鄉鎮之雨量警戒基準值,並建立土石流紅、黃警戒發布機制,十年來已有效降低民眾傷亡。惟RTI模式採用的有效累積雨量,係以逐日折減方式納入前七日之降雨,在某些特殊型態之雨場(如長延時、低強度)時,常導致警戒誤報率偏高。

為此,本研究提出以逐時折減之有效累積雨量計算方式,並據以求出自2005年起氣象局QPESUMS各網格之逐時有效累積雨量,配合林務局歷年以航遙測影像判識之崩塌地圖資,以及水土保持局歷年重大土砂災例調查報告,建立各網格之坡地災害雨量警戒值(Rc)。同時,以烏來地區為研究案例,採用2005年各網格之最大有效累積雨量資料作為其初始Rc值,並以2006~2015年共10年之雨量資料作為警戒發布成效之驗證。

研究成果顯示,本模式10年平均預測災害位置之空間正判率約為7成,且以災害發生時間明確的2015年蘇迪勒颱風為例,此模式多在災害發生前6小時即可提出預警,故本研究建立之警戒模式可有效預測災害發生之時間及區域。

此外,本研究提出之降雨致災熱區警戒模式,具有視覺化之優點,未來可作為土石流及崩塌災害警戒整合發布之可能型式。

keywords: 土石流警戒、崩塌、預警系統、有效累積雨量、土壤含水量、致災熱區

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tkTELZG7uXU












【參考文獻】
  1. 詹錢登、李明熹(2004),土石流發生降雨警戒模式,中華水土保持學報, 35(3): 275-285.
  2. Osanai, N., Shimizu, T., Kuramoto, K., Kojima, S., and Noro, T. (2010): Japanese early-warning for debris flows and slope failures using rainfall indices with Radial Basis Function Network, Landslides, Vol. 7, pp. 325–338.
  3. Saito, H., and H. Matsuyama, 2012: Catastrophic landslide disasters triggered by record-breaking rainfall in Japan: Their accurate detection with Normalized Soil Water Index in the Kii Peninsula for the year 2011. SOLA, 8, 81-84.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