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8日 星期日

【構想】VR、MR技術導入水土保持與土石流防災工作的未來構想


第一次接觸VR,是1997年退伍後回交大當研究助理時,老闆的研究生開始用VR手套來模擬遠端操作銲接機械手臂,也用VR作了一個虛擬的材料力學實驗室。老實說,這些想法都很棒,只是以當時資訊技術,我認為根本還沒有成功應用的機會。

其實回想起來,老闆作的研究領域,好像總是領先現實世界太多,結果在大環境還沒成熟的情況下,大多沒有引起太多後續的發展。就像我1995年用AI輔助工程設計的碩士論文~~ orz

第二次接觸VR,應該已經是2008年以後了,當時戴著簡單的VR眼鏡,裡面播放著類似在Google Earth開啟飛行模式的影片場景,沒有互動,也沒有感動,只覺得頭暈得有些難受

當時,我還是覺得VR距離實際應用還有很長一段路吧!

直到去(2016)年10月參加台北市大地工程處舉辦的「智慧科技 守護臺北!坡地防災研討會」,在會場的展示攤位,第一次使用HTC vive進入一個室內設計的VR場景,我才真的感受到VR技術已經來到實用階段了!!


於是腦海裡開始浮現這些畫面

"我希望能打造一個與真實環境完全對應的坡地虛擬世界,任何人可以透過VR設備在任何地點進入這個虛擬空間,並在虛擬空間裡互動與討論。我們可以在這個虛擬空間中配置工程設施,並放入各式地理資訊圖資或與空間相關之文件。一方面可以作為既有工程的視覺化管理工具,另一方面也可在工程規劃設計階段展示數值模擬結果,不但可作為新進工程師的教育訓練平台,亦可作為與環團及NGO等更直覺、1:1真實尺寸體感視角的溝通方式。"

"透過UAV三維建模及VR的整合,將每次災害的現場完整重現於VR空間內,對於後續防災規劃及教育訓練,將可開創出全新的領域。"


就像這部微軟的MR技術demo影片所描述的情境:



其中
  1. 0'15"~0'40" 透過MR(VR)設備在空間中自由配置物件。
  2. 1'15"~1'40" 位於不同辦公室的人,也能透過MR(VR)設備一起進入同一場景內討論
  3. 1'40"~2'26" 三個人也能穿梭至另一虛擬空間中去製作新的物件
  4. 2'27"~2'35" 可將在另一虛擬空間製作好新物件,放入一開始的場景內,並可自由作些調整
  5. 2'36"~3'15" 業主透過MR(VR)設備一起進入同一場景內,進行規劃設計成果的驗收或確認



這是我很喜歡的一張照片。
未來,也許真的像駭客任務的電影一樣,我們已經分不出來那一個才是真實的世界了。
圖片來源:https://www.engadget.com/2015/08/19/samsung-gear-vr-innovator-irl/



  • 公民新聞-虛擬 水土保持 實境


報導連結:https://www.peopo.org/news/324707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