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1日 星期六

筆記筆記筆記~~~

原文:http://www.managertoday.com.tw/books/view/50494

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讓工作和讀書更決勝之「黃金3分割方格筆記」

 

社群
分享



一月中旬才出刊的1418期的商業周刊,推薦了一當時即將上市的新書《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出乎人意料的,還以為在3C時代人手一台平板開會才叫做時代前鋒,其實從跨國企業麥肯錫、波士頓顧問、埃森哲,學術翹楚康乃爾大學,或是競爭激烈的日本東大京大生,平常使用的都是老叩叩「手寫」筆記,而且都是「方格筆記本」。

為什麼「筆尖思考」還是當道?

專案管理生活思維」站長指出,從文字被發明以來,人類就用手抓著筆桿,在紙上(或地上)刻畫出腦中的迴響與內心的起伏。
事實上,在電子書與紙本書糾纏的這幾年內,早有人提出閱讀電子書似乎產生了記憶困境──因為隨著字體大小和載具的變化,同一句話未必同樣在書頁的右上角,人類自古以來以地理特點或星座方位來理解的空間概念,全部打亂。
因此,「視覺上易於閱讀」的筆記,就擁有很大的力量。筆記可謂是人的「第二個腦」。看一個人的筆記,就能了解他腦中的想法。而你此刻的筆記,就預示了自己的未來。錯誤的筆記方法,會使你離成功越來越遠。

從來沒有學校教你好好做筆記吧?

日本創意顧問社長高橋政史,任職於製造廠時,曾將一輛3公噸卡車的資料,精簡成4張半榻榻米的量!他在進入麥肯錫工作的一開始,就被發送了一本方格筆記本,上司並且跟他說:「不要一開始就面對電腦!」至今已經指導兩萬人筆記的高橋,指出使用方格筆記本的好處:
在紙上就進行資訊的配置和視覺化。麥肯錫、波士頓顧問公司顧問們的筆記,直接就能成為PTT簡報檔──所以他們的PPT製作業務甚至直接外包印度。而大前研一使用的則是A2超大尺寸的方格紙。
儘管學生的筆記應該是以儲藏為主,而職場人士的筆記應該是以取捨選擇為分辨,但同樣都需要「架構」,高橋政史指出,關鍵就是「黃金三分割」。
一片筆記(攤開左右兩頁)只討論一個標題,直接以三塊分割,例如「黑板上寫的,察覺點,摘要」/「標題,行動,要點」/「天空,下雨,帶傘」/「事實,解釋,行動」。方格也具有思考的輔助線,能幫助頭腦清晰。
舉例來說,要完成一個「零加班」的專案。先將方格筆記本上方的3至5公分處,寫上你這個專案的標題,差不多就是報紙大標的意思,這樣以後看此處就會很清楚這張紙的主題。
然後再畫出三分割線,你的黃金3分割就完成了。
以這樣的範圍內思考整理,寫下無數次的問題與解決,反覆斟酌,最後才成為可行的筆記。有能力的上司在指示下屬時,也可以用這樣三分割法,引導同仁順利製作出報告書。
(可點選看大圖,好好看詳細)
《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隨書都附贈一本可以寫80份報告的方格筆記本,25開本打開來剛好是一張A4,上方的標題區和黃金三分割線都已經印好好,完全的量身訂造。
突然想到在台灣火紅半年至今的《S.》小說。《S.》的書中書《希修斯之船》小說,作者身分成謎,是全球文學圈的懸案。珍和艾瑞克在圖書館撿到了這本小說,在空白處留言相互討論和夾帶訊息,不僅企圖解開這個大謎,也試圖認識對方,了解自己。
雖說都已經是年度總冠軍書了,但許多台灣讀者跟歐美讀者一樣,都前仆後繼陷入S.謎團中。那麼,能不能也用方格筆記本來整理「誰是石察卡」呢?
一邊讀,一邊會流洩出什麼樣的思考筆記?會不會對於翻到《S.》下一章更有幫助呢?
我們邀請到《S.》的寫手主角珍,來為大家展示實例--【誰是石察卡?】(雖然珍的字跡已經是端正到不用方格線的地步了)《S.》的讀者,就直接點小圖看大圖喔。
咳,在看案情之外,珍其實運用到聰明人筆記的一個重點。那就是:「不要以為顏色七彩就是筆記精彩」!在高橋政史提出了七種不可取的筆記中,就有一項請「限三種顏色之內」。在這份S筆記中,珍似乎是以黑色來代表事實,以藍色來代表意見/看法,尤其以紅色來加強結論
此外,方格筆記以「橫式書寫」也很重要,有沒有發現電腦電視電影等等,都是橫向畫面?我們日常生活中習慣從視野開闊的橫向畫面,接受資訊、彙整資訊。出乎意料的簡單吧?
珍的《S.》筆記再推展下去會是什麼樣貌呢?會有圖表嗎?《S.》讀者們,你自己又是如何整理劇情呢?
試試看讓唸書和工作都變得更有趣、更決勝的「黃金3分割方格筆記」!
(本文轉載自圓神書活網,原文請點此。)

同場加映:原文:http://www.managertoday.com.tw/columns/view/50454



補充案例:原文
http://talk.tvbs.com.tw/blog/article/talk-001124/?utm_source=Facebook&utm_medium=AD&utm_campaign=notebook_20150715

聰明的方格筆記這樣用:學生學習筆記篇

2015/07/13 11:53



(作者/書是活的
這麼聰明的方格筆記這樣用!(上)學生學習筆記篇
如果你從學生時期,就養成了「簡而言之,重點是……」的好習慣,把「簡單說」「要點有三」的原則放入你的筆記與思考模式,成績不僅會大幅提升,將來成為社會人士,也會讓他人覺得你的能力與眾不同。例如知名的筆記女王Ada,就是在工作中發現筆記的妙用,自我升級。

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強調,無論是準備考試、日常學習或工作,在有限的時間內,能夠獲得多少成果,才是勝負的關鍵。簡化、三段有邏輯的前後連接、歸納出重點,這就是會讓你變聰明的「理想的筆記」。

我們以書中的課堂學習筆記做示範,只要看筆記的標題空間「為何成吉思汗……」,「要點有3……」,這樣的架構使筆記進化,你會發現你能透過筆記。

1. 筆記就像故事,精確重現課堂時學習的過程。
2. 經過「三分割」有邏輯的思考推演,已經充分理解。
3. 複習時一看標題與三個區塊的重點,馬上複習問題、解釋、結論,有效率。


歷史課程──成吉思汗的篇章
以「25開黃金三分割方格筆記本」示範,請同學寫時勇敢跨頁,不要侷限在一頁作筆記(或是擠在小小筆記上),這才是三分割的效果與用意。

這一堂課,老師上到「成吉思汗與蒙古帝國的建立」,為何他能在13世紀時打造世界最強大的帝國呢?今天老師要說成吉思汗的故事和講解蒙古帝國的擴張歷史,很精彩!同學們都拿出筆記來抄。

不過,三位同學,三種類型的筆記,姑且不論他們的程度如何,光看作出來的筆記,未來複習的效率和正確性就大不同。
周同學的小尺寸方格筆記本:OUT
老師教的內容基本上都有抄到了,以敘述的方式一條接一條寫。問題這麼做只是單純的文字抄寫,筆記尺寸也太小了,方格的作用無法發揮。它降低了培養思考複雜事物的能力、邏輯思考能力,無法養成視覺、表現能力。(小筆記、純文字筆記
OUTXXX

范同學的隨興橫條紋筆記本:OUT
總之先隨便寫下,而且是一本筆記記所有科目,歷史、英文、數學、不相關者都混在裡面,簡言之有空白處就抄。這樣的筆記降低思考力、動力,也剝奪了記憶能力、自我思考能力。(雜亂筆記、剪貼筆記、七彩筆記
OUT!)

吳同學的黃金三分割方格筆記本:厲害
厲害的三分割筆記來了。上方是標題,下方三個空間依序為「板書空間」,中間的「老師的評論、用自己的話改寫=察覺的空間」,右邊為「消除問題點、歸納空間」。

◎標題處明確寫上論點:今天上的是蒙古帝國的崛起,成吉思汗怎麼帶領蒙古辦到的呢?

◎板書空間:(老師提供的主要資訊)用箭頭+邏輯連結詞推展筆記內容。
在抄寫板書的同時,將「這是什麼」「為什麼」等察覺點用邏輯連接詞推展,加深理解。

◎掌握中央空間:這一塊是學習筆記的核心。扮演了考試(提升工作能力)的學習品質好壞的重要角色。
控制了中央空間的人,就掌握了學習關鍵。
中央空間書寫老師的評論,再用自己的話寫下「察覺點空間」。
以這堂課為例,老師的講解有讓你「咦!」的察覺時,就寫在這裡,將老師所說的話變成自己的東西。
騎馬戰術、與伊斯蘭商人合作、穩定糧食來源,這些強在哪?恩!這代表後勤補給機能完善,貿易商路安全,遊牧民族進攻速度快,肯定是這樣!

◎歸納空間:真正會讀書的人不是光靠記憶力,而是「應用能力佳的人」,這個前提是要有「提問+歸納」的能力。
學習筆記右側的歸納空間要寫上「簡單說」「要點有3」這樣簡潔明確的重點整理。
利用圖解視覺化筆記,加速理解並強化記憶。最後在筆記右上角,寫下三個重點,彙整筆記的內容。

提問│板書→察覺點→加深理解│得出重點,吳同學的黃金三分割方格筆記,就是最理想的學習筆記。
以上三位同學,就他們提問、思考、複習、行動的能力,都會是使用「黃金3分割法」的吳同學最佳。

為什麼聰明人都用方格筆記本?:康乃爾大學、麥肯錫顧問的祕密武器》作者高橋政史曾經到學校演講時,就建議學生用這套「黃金3分割法」來寫所有科目的筆記,高橋先為老師講解方格筆記本的使用方法,老師們也熱烈地問「英文怎麼用?」「音樂科怎麼用?」 

一位16歲的高中女生更開心地寫信給作者說:「我從考試前七天開始使用方格筆記本,結果考試排名從全校137名進步到50名!」
在一年半之內,從小學四年級程度考上大學第一志願,轟動全日本的《後段班辣妹應屆考上第一志願慶應大學》,辣妹彩加的超級老師坪田,也是教她用「康乃爾筆記法」來複習。

只要改變筆記方法,學習就會變得有趣,孩子就會變得喜歡學習。「讓孩子喜歡學習」,這不就是大人最大的願望嗎?

只是這麼簡單的小動作,每個人都能成為會念書、將來工作能力佳的人。
●本文為作者評論意見並授權刊登,不代表TVBS立場
●來稿、推薦作者、討論文章,歡迎寄至digireply@tvbs.com.tw或上 T談談



開會浪費時間?用特製會議記錄格式開一次有效會議

 

社群
分享



很多時候會議主持人喜歡在開場時說:「等一下希望會議上大家能暢所欲言」,於是一個人接著一個人,鼓勵大家發言,輪流討論,把會議當成議會,把發言當成會議目的。但是,慢慢的我們發現整場會議下來大家愈來愈累,直到最後好像沒有時間完成有效結論?
不是所有的會議都是一個自我表現的場合,尤其在職場上更多時候的會議是要「解決工作問題」、「推動專案進度」,這時候發言不是目的,解決問題才是。
面對職場上這些「以解決問題為目的」的會議,應該怎麼開才能有效率的快速完成?應該怎麼進行才不會把明明要推動工作進度的會議,變成佔用工作時間的兇手之一呢?(延伸閱讀:把瑣事管理好?專案做到死也做不好
最近,我在國外網站發現了一張很有意思的「會議紀錄格式範本」,可以免費下載,她和我們一般常見的範本很不一樣,是用很具體的概念來設計開會方法,改善傳統缺乏效率的會議流程,依照這張範本的設計去規劃會議、執行會議,確實能夠很明確的減少那些浪費生命的開會時間。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到「 amazemeet 」這個網站,去下載他的「 Meeting Facilitator Canvas 」,這是該位站長特別設計的會議格式。
amazemeet
透過登錄自己的郵件,「 AmazeMeet 」就會寄送一封信給你,裡面包含了 PDF 與 Word 版本的「Meeting Facilitator Canvas」下載連結。
Word 版的優點是可以自己修改與填寫內容,而 PDF 版除了可以直接列印,還包含了更豐富的使用教學,仔細說明了他如何可以增加「有效會議」的方法。
如果你是從一兩年前就開始追蹤電腦玩物的文章,那麼應該有看過我寫的「如何建立有效會議記錄? Evernote 會議筆記範本格式心得」一文。那時候我就在 Evernote 上嘗試建立有效的會議紀錄範本。
而在看過前面推薦的「 Meeting Facilitator Canvas 」這個開會格式後,我也嘗試改良了自己在 Evernote 上的會議筆記。如果你對我改良後的 Evernote 專用會議記錄範本有興趣,也可以到這裡下載我的「 Evernote 會議筆記範本」。
下面,就讓我輔以自己的開會經驗,來說明這個特製會議記錄格式的使用方法與意義。
首先「Meeting Facilitator Canvas」這張會議記錄格式強調在「開會前」應該要完成「會議目標」、「與會者」、「會議任務議程」三項設計,這看起來很普通?但其實有一些填寫的訣竅。

1. 會議目標不是會議名稱:

會議目標」填寫時一定要很明確,仔細一點比較好,不要像以前只是取一個會議名稱,而應該真的把開會的目的「論述」出來,寫成一段話來闡述這次開會要解決的關鍵問題是什麼?我們嘗試在這次會議獲得什麼程度的結論?達成這個會議目標可以推動什麼進展,如果沒有達成會怎麼樣?

2. 不需要大家都來開會,確定每個人的會議功能

接著在「參與者」的部分也不要像以前一樣只是寫上誰要開會,而應該要列舉每個與會者的「可能貢獻」、「會議功能」,這樣一來過濾掉不需要參與的人避免浪費他們時間,二來也可以發現要解決會議目標時我們還漏掉了哪些人,可以即時補上邀請。

3. 檢驗出那些不需要開的會議

「 Meeting Facilitator Canvas 」設計者在這個步驟還提供了一個很有用的建議,如果當我們在構思會議目標、規劃參與者功能時,發現無法歸納有效的核心問題?無法湊足有效與會者?那麼很有可能這次會議是「不值得開的」,應該在這時候就立刻取消這類無效會議。
將「會議目標」進行明確論述,找出會議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什麼?
然後「與會人」具體列舉出每個人的功能,其實就是在研判這些人的合作是不是真的可以解決那個核心問題?

4. 規劃議程不是發言順序,而是任務分配

有了這樣的設定後,盡快先進行「會議任務議程」的規劃,但這裡千萬不要像以前那樣只是把每個人的發言順序寫上去,相對的,我們應該寫的是「如何解決那個核心問題」的討論流程。
「 Meeting Facilitator Canvas 」範本中建議大家寫出:誰可以負責主導哪一段討論?這一段討論解決核心問題的哪個步驟?這一段討論適合多少時間內解決?

5.不要只給與會者開會時間和地點

把這樣一個前製作業的會議規劃先寄給與會者看,讓他們知道自己負責的任務、限制的時間,以及請他們對會議目標提供修正建議。在會議前先利用線上溝通進行這些前置作業,就能讓開會時更準確迅速的完成目的。
可以說,「開會前」的那些規劃是最重要的,會議記錄應該在開會前就開始進行,這樣才能用更短的時間完成有效的會議,只是我們常常忽略了這個先行步驟。而使用這樣一個範本的好處,就是提醒自己去確實的完成這些前置作業。

6. 比會議記錄更重要的是?會後行動

那麼真正開會中呢?這裡提供了兩個欄位,一個是填寫「重要會議記錄」的欄位,除了把開會中重要的發言寫下來,也最好能夠註記是誰說的,並且明確寫下針對前面每個問題的最終結論是什麼。
另外一個則是「會後行動」的欄位,我在筆記裡故意把他排在會議記錄的上方,是有統整的意思,每一次會議結束,除了保留記錄,更重要的是從討論的過程與結論中總結出「之後要做什麼?」
會後行動才是所有會議的最終目的,所以要把誰?什麼時候?要完成哪個行動?具體的列舉在會議記錄上,最後寄發給所有與會者追蹤並執行任務。
「 Meeting Facilitator Canvas 」提供了一個有效會議的流程、記錄規範,這個規範幫助每一個與會人「提前思考」、「明確目標」、「限制時間」,讓會議往一個確定的方向前進,也就能真正在不浪費的時間中完成任務。
而我從「 Meeting Facilitator Canvas 」改成使用 Evernote 做會議筆記的好處有二,其一是這樣的數位筆記便於分享,甚至在 Evernote 加入Work Chat功能後也開始適合協同合作。其二則是我可以把各種檔案資料連結或插入筆記中,方便大家參考。
我通常會在會議前先製作這份 Evernote 會議筆記,然後分享給與會者,開會過程中依照規劃快速進行,並且我即時在筆記上完成記錄,在大家討論結論時我總結出「會後行動」,於是當大家要離開會議室時,我已經可以立刻把這份會議筆記寄給大家,分配接下來的任務了。
最後,除了提供大家下載我的「 Evernote 會議筆記範本」外,有興趣的朋友也可以延伸閱讀我的其他 evernote 教學心得:
(本文出自於《電腦玩物》,原文請點此。)
首張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沒有留言: